近年来,地方专项债年度新增规模不断攀升,接近4万亿元。作为地方政府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地方专项债在促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稳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和比例。8月16日,全体会议强调,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落实支持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和比例,以此撬动更广泛的社会投资。
近年来,地方专项债支持的范围不断扩大,新增了独立新型储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项目。专项债作为资本金的领域也新增了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供排水、供热、保障性住房等领域。中央政策信号表明,未来地方专项债的应用范围和用作资本金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以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投资带动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持续多年高强度的投入,地方专项债适配的能够实现收益与融资平衡的项目越来越少。部分地方专项债资金存在闲置问题,部分项目存在虚假包装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四季度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以来,部分地方新增专项债被用于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化解存量债务,这反映出地方政府需要在化解风险和稳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专项债用作资本金占比不足10%。地方专项债自2015年启动发行,伴随着新预算法实施、放开地方举债“前门”而落地。2015年其发行规模仅为1000亿元。随着地方项目建设、稳增长等需求,其发行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突破2万亿元,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3.75万亿元,2021年至2023年基本保持在3.7万亿元左右,2024年新增地方专项债规模达到3.9万亿元。
地方专项债的投入领域也随着时间有所调整。2015年,地方专项债明确不列入政府赤字,用于有一定收益性的公共事业发展。2017年,政策层面明确专项债按项目发行,要求实现项目的收益与融资自平衡,并陆续推出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棚户区改造的专项债发行试点。当时,这三大领域是专项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2019年,考虑到要更好发挥专项债对实物投资的拉动作用,政策明确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专项债资金更多地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及园区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水电气公用事业、农林水利等领域。近年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民生需要,专项债资金可用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冷链物流、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更多领域。
根据wind资讯对截至目前仍存续的地方专项债进行统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余额占比高达47%,是专项债资金投入的第一大领域。收费公路专项债排第二,占比约16.6%;社会领域专项债排第三,占比约7.3%;水务建设占比约3.6%,生态保护占比约2%,旧城改造占比约1%,排在后面的依次还有乡村振兴、冷链物流、文化旅游、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