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文化中国行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这里交相辉映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沈唯

  12月3日清晨,记者在参加“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时发现,还不到8点半,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家博物馆”)外已经排起了长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冲着凤冠冰箱贴早起的。

  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说,截至11月27日,木质和金属两款凤冠冰箱贴共计销售超53万件,成为国家博物馆近20年来当之无愧的“销冠”。

  其实,凤冠冰箱贴有些“反传统”。它体积大,制作工艺也非常复杂,耗费人工。凤冠上的珠子,需要手工一颗颗串上去。从凤冠冰箱贴制作的匠心上,观众也能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廖飞希望,大家会因为喜欢文创,更愿意来到展厅,更愿意了解文物。

  如今,效果已经显现。

  走进“古代中国”展厅明清展区,你能看到一条长队——观众在排队等待近距离欣赏凤冠文物。文创产品增加了文物的热度,而文物本身的美,又让文创产品更具吸引力。

  “古代中国”展厅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展览,也是国家博物馆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采访当天,正值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七个一”活动。

  该校八年级学生张竞文告诉记者,看到历史书上的文物“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她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物,就算静默不语,身上也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岁月。

  今年,国家博物馆以每天接待400—500人次的频率,为海淀、丰台、门头沟等6个区的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1000余场次,服务学生3万余名。

  “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内的国徽,也是一处受人欢迎的打卡点,整个展览是馆内专家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

  国家博物馆专家依托馆藏红色资源撰写《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一书,生动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辉煌历程。“风展红旗如画”就是以此书内容为蓝本推出的。“展览面向社会公众讲好红旗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红旗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展览策展人、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黄黎说。

  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起一件事。

  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滑坡研究室工程师胡康宁主动联系国家博物馆,愿将其父亲胡定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赴美留学归国的相关实物资料共计61件(套)无偿捐赠。其中,1950年9月留学生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在轮船上的原版合影,是展现留美归国人员报效祖国这段重要历史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张照片。

  这批年轻的留学生,回国后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甚至院士。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的王守武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筑学家吴良镛等都在这张照片中。国家博物馆还会继续对照片进行研究梳理,深挖其背后价值,发挥“为国藏史”功能。

  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国家博物馆在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在这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得到了深度结合。

  为配合“数说犀尊”智慧展览,国家博物馆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探伤等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首次对犀尊的材质、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器表金银纹饰的形貌和布局进行了详细复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错金银铜器的纹饰与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截至2024年11月28日,国家博物馆累计预约观众已达到630918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暑假期间,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国家博物馆的2.6万张门票。

  国家博物馆上述负责人分析,“文博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它得益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领。它是全民族文化自信大幅提升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和旅游事业深度融合的充分彰显,也是文博场所自身改革创新的魅力所在。

  112岁的国家博物馆,正努力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广大观众读懂中国、读懂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作出新贡献。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