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98年小伙修古画上热搜:是书画修复师,也是UP主

  俞明锐不是一个高产的UP主,因为修复一幅书画或一本古籍,短则大半个月,长则大半年。

  然而,作为B站UP主“在下曼妥思”,他有35.6万粉丝,他发布的书画、古籍修复视频中最受欢迎的一条,观看量超过500万次。

  循着导航抵达松江的一个文创园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见到了近日因为书画修复上热搜的98年小伙俞明锐。

  俞明锐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专业,是少数坚持从事本专业的年轻书画修复师。3年来,他修好了30多件有霉斑的书画、被老鼠啃食的古籍、残缺的地契……“书画修复和自媒体,都是可以越做越强的专业。”俞明锐说。

  书画修复,即玩水玩纸

  俞明锐的书画修复工作室,在一个安静的文创园区二楼。工作室一室一厅,厅里一张大红色的长方桌,小房间门口加了道围栏,里头养着两只猫。乍一看是个普通的房间,等俞明锐领着记者走了一圈,才发现工作室里处处是细节。

  “看了不少房子,最终才租下这个工作室。”他说,层高较高、能上下水是基本要求,最好房间还能坐南朝北。“书画修复总结起来就是洗、揭、补、全四个步骤,说白了就是玩水、玩纸,每个步骤都会涉及潮湿与干燥。有些一碰就碎的画,遇水之后,纸张纤维会稍微膨胀一点,整体的强度会比干燥的时候略高,更方便操作。所以房间里一定要有水。”

  工作室里,挨着洗手台的还有一台单开门冰箱,里头储藏的并不是食品。俞明锐从冰箱里端出了一盆冷藏的糨糊,这是书画修复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放了将近一个月,这是我的陈年老浆,隔一段时间要换一次水。”他说,“老的糨糊没有火气,新糨糊火气重,拿新打的糨糊刷纸,纸会卷曲得比较厉害,用老糨糊会更平整。”这是书画修复师的秘诀。

  记者注意到,工作室层高约4米,有一整面用于贴画的木墙,这是俞明锐租下房子后请人重新装修的。仔细看,木墙上留有很多白色的方框,层层叠叠、大小不一,都是修复好的古画下墙后遗留的痕迹。此前,有不熟悉书画修复的客人看到这一整面的木墙,还以为是未装修的毛坯房。“白色框框,在我们看来是好看的,有点人丁兴旺的感觉,说明做的画多。”俞明锐感慨,工作室里的框框还不算多,“学校那面墙基本上看不到墙的颜色”。

  书画修复师看画,自然也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以前为了练手,他经常上咸鱼、孔夫子旧书网淘画,或者购买一些宣纸打印的复制品。“我看到一张画的瞬间,脑子里会构想出修复计划,以及洗揭补全哪一步是最难的,我能着重练习到哪部分。所以会从这方面考虑入手,主要还是看病害,看效果。”

  书画修复也“靠天吃饭”

  少有人知道,书画修复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空气湿度会直接影响纸张的状态。所以书画修复师要挑天气干活。

  俞明锐边介绍,边走向窗台,拿起一个机械温湿度计,显示室内湿度50%左右,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的湿度是60%-70%。”墙角的空调也基本是摆设,“一开空调,湿度下降10%-20%,对画来说很危险”。选择北向的房间做工作室,原因也在这里——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到画上,防止对古画产生损害。

  至于工作室正中央颜色艳丽的大红色方桌,也是刻意为之。在拿到破损的古旧书画后,修复师需要先评估其状态,再用热水或合适的清洗试剂对书画进行清洁处理,以去除其表面长期累积的污垢、灰尘、霉斑等。

  清洗过后,就是最关键的“揭命纸”步骤,即针对有装裱的书画而言,把书画原本的裱褙层从书画的本体上小心揭取下来。而“补”,就是对书画上存在的破损、残缺部分进行修补的工作。“全”又称“全色”,作为书画修复的最后一个环节,修复师需要针对书画上因褪色、掉色、残缺等原因造成的色彩不完整情况,按照原作的色彩风格、色调等适当补色、添色。

  “修复时用的桌子最好是大漆做的、红色的。揭命纸时,就能透过红色的深浅程度去判断纸张的层数、厚度。书画性命全关于揭,说的就是命纸。”俞明锐用了一个浅显的比喻,命纸相当于人身上紧贴着皮肤的内衣,修复时要把原来的命纸揭掉,换上新的。而揭命纸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有些画已经烂成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搓,一点一点把命纸搓下来。”习惯轻拿轻放纸张,他自嘲变成了“黄油手”,“经常拿不住手机,容易手滑摔到地上”。

  书画修复是手上功夫,而功夫在细节处。俞明锐记得,起初学书画修复时,第一堂课就是做工具,竹片做的起子、用于给纸打孔的针锥,都是书画修复师自己做的。现成的棕刷,拿到手后,要先把刷子修出一个弧面,才能更好地刷纸;排笔,得在笔根的地方用胶水加固一遍,不然容易掉毛。“所有工具都不是拿到手就能用的。”

  他拉开抽屉,里头竟然还有一袋黄豆、一块石头。黄豆用来打成生豆浆水,涂在纸上,“生宣”就能神奇地变成“熟宣”,修复师补颜色时便不容易晕开。石头则是用来把画的背部“砑”一遍。

  古画修复好后,背部要先打上蜡,再通过砑画的操作,把蜡均匀推平在画的背面,使之变得更光滑、平整,“画作卷起来后,背部的纸张会碰到画心,如果太粗糙,会对画心造成损坏,所以要磨得更光滑。”

  成为一名UP主

  俞明锐报考书画修复专业,多少有点误打误撞。“我喜欢上海,先选择了这座城市,再选择了这一专业。”在读这个专业之前,他对书画修复了解不深,但由于爷爷喜欢书法、篆刻,耳濡目染下也对书画行业有好奇心,“学了一两年后,真正喜欢上了书画修复这一行业”。

  在众多专业中,书画修复算是冷门。俞明锐的同学中,有人进了博物馆、拍卖行,有人彻底转行,考了公务员,成为警察。“我们这届从事相关领域的有七八位,已经算是很多了。”三年前面临毕业选择时,他先后去了老家的建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实习,老家的博物馆递来了橄榄枝,但他觉得这种生活“一眼能看到头”,还是想在上海闯一闯。

  最终,他下定决心继续从事书画修复这一行,是因为他看到了成为一名UP主的可行性。

  “我喜欢摄影,早期会在B站上发一些旅拍的vlog,大二那年有个视频有20万的播放量,给我涨了将近2万粉丝。”俞明锐说。由于有做短视频的经验,大四时,他选择了不太一样的方式,即用修复一张古画与一条记录全过程的短视频来完成毕业设计。“我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拍摄计划,还请了摄影系的同学来当摄影师,他只能过来一周的时间,但修复的每个步骤都跟我预想的时间差了很多,我只能通宵完成修复工作。”那一周,俞明锐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赶在7天内完成了80%的古画修复工作,“整个人都瘦脱相了,好在结果还算顺利”。等到毕业时,他已经在B站上积累了不少粉丝。

  记者采访这天,工作室的墙上贴着一幅他刚修复好的花鸟画。“刚收到这幅画时,品相不是很好,用于悬挂的天杆整个缺失了,整张画心遍布污渍,肉眼可见一条条白斑,还有成分不明的污染物。”他介绍,这幅画的画师是被誉为“清代第一女画家”的陈书,落款“乙未秋日”,即1715年的秋天,距今300多年。

  “网上有一句说法,修复师在修复画作的时候,也是和古人的一次对话。”记者看到,经重新装裱的这幅古画,采用的是宣和裱。俞明锐镶画这天,特地挑了阴雨绵绵的天气,空气湿度达到80%。“镶画是把不同材质的部件黏在一起,湿度高,内部应力不会太大,部件相互黏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不会卷曲得太厉害。”如果画上墙后空气湿度太低,内部应力过大,可能会把画“拉崩”,“那就意味着要从头开始做,太恐怖了”。接下来,这幅画还要在墙上挂上一段时间,经历干湿度的变化。等到“下墙”,又会在墙上留下一个长长的方框。

  今年,俞明锐还花了小半年时间修了一本族谱。古籍修复和书画修复,两者都是纸质类修复,虽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不少不同的地方。“最开始修族谱时很不适应,修书画与修古籍,节奏差很多。假设都是100个小时的修复时间,修书画可以专注地坐在那里,但古籍修一张可能花了20分钟,修好后要立刻拿起来、放到边上、用吸水纸压平,再拿一张新的。”他说,“从动线上来看,修古籍会更活泼一点,要一直走来走去,前期不适应这个节奏,很难专注。”

  越学越深的两个行业

  如今,从事书画修复行业3年多时间,俞明锐反而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如饥似渴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有一句老话:先学三年,通行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已经过了‘通行天下’这个阶段,当所有技法都掌握之后,你会越来越不敢操作。这个行业越学越深,修复时会面临很多选择,这幅画最终要变成什么样子,你会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

  他开始重新理解,为什么在学校的四年里,第一年学理论,第二年、第三年学装裱,第四年才开始真正上手修复。“书画修复有很多前置条件,学装裱,其实是在锻炼你的基本功,培养你对纸的感觉。如此才有对一张画的敬畏心,对职业的敬畏心。”

  不过,俞明锐经常“劝退”想要读书画修复专业的学弟、学妹。在他看来,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于书画修复这门深奥的职业来说,只是“刚刚入门”,“从学校出来后还需要继续深造”。

  他坦言,书画修复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光靠书画修复这一项,收入并不会很高,“做自媒体,有一些商单,也能增加一些经济收入”。他选择坚持从事这个行业,是觉得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书画修复,都是一个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精进的职业。

  这个月底,他要作为嘉宾去中华艺术宫,参加B站发起的“跟着UP主学非遗”线下活动,现场展示书画修复过程,并带着观众从“拼图”开启修复之旅。

  采访尾声,俞明锐从架子上拿下来一沓被宣纸紧紧包裹着的古籍,这是一位浙江客户刚寄过来的,为数册《陆宣公集》。随同古籍寄过来的,还有一封用毛笔写着“曼妥思先生亲启”的信件。

  “很有仪式感,情绪价值拉满了!”这是他接下去要完成的工作。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