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灯基础观点:光圈、距离与GN值的相关
1.GN值=光圈×距离
例如: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光圈设为F4,此时有效闪灯距离为5米。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之下),与被摄物体距离10米时,此光阴圈需设为F2能力有效曝光。
2.在光圈不变及闪灯出光量不变之下,快门的速度并不影响闪灯补光,但会影响环境光的曝光多寡。
闪灯的闪光输入理论在1/1000秒至1/10000秒内实现,比快门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咱们假定闪灯的闪光输入在1-1000秒内实现,当快门速度为1/3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排汇期间仅为1/1000秒,改为1/6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排汇期间依然为1/1000秒。
其中快门速度不同的差异,咱们可以想成是两张不同图片的叠加(或许说是多重曝光),当快门为1/30秒时,相机的曝光为1/30秒环境光,再加上 1/1000秒的闪光;快门为1/60秒时,相机曝光为1/60秒的环境光,再加上1/1000秒的闪光,所以快门为1/30秒时,只管在闪光局部的曝光量是分歧的,环境光的曝光量但不同成果也不同,因此针对快门速度的调整,关于室内摄影大场景的拍摄就可以获取快门变动产成的不同成果。
3.当闪灯GN值不够经常使用时,可以应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来到达增大GN值的成果。
当底片为100度时GN值为24,改为200度底片时,GN值为36,改为度底片时,GN值为48,以此类推。因此,当GN值不够大,或光圈不够大时,可以应用底片来处置此疑问。
二、闪灯形式
1.M形式,在此形式之下,每一次性的拍摄都须要依事先状况,应用GN值=光圈×距离的公式作相关的调整。理论此形式之下,闪灯为全输入,除非闪灯具备1/4或1/2等输入形式选用。
好处:齐全依照摄影者的设定输入光量。
缺陷:需每次作计算及调整,或许缓不济急。
2.Auto形式,在此形式之下,当咱们固定好闪灯及镜头光圈大小之后(需分歧),在闪灯功率的有效范畴之内,闪灯会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统计算补光短缺与否,智能管理闪灯输入的大小,到达准确曝光。
好处:改良M形式需每次调整曝光的缺陷。
缺陷:依然须要作光圈对应的调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缺陷,了解事先会发现其实A形式也是很好用的,在某些状况之下,能做曝光补救的举措,反而比具备TTL测光然而没有曝光补救的闪灯更好。)
3.TTL形式,在此形式之下,当触发快门之后,闪灯亦同时触发补光,并且经由反射回来的灯光计算补光量短缺与否,如测出曝光无余,则会智能参与闪灯输入来到达曝光短缺。
好处:测光准确,繁难好用。
缺陷:不具备曝光补救的闪灯,在须要加减光的状况下,就挂了。假构想要加光,就算开大光圈,然而反射回来的光量假设TTL感觉够了,就会增加输入,反之,假构想要减光而增加光圈,然而反射回来的光量假设TTL感觉太暗了,还是会放大输入,所以曝光量闪灯输入大小不随光圈扭转而有所变动,因此就没法度了。
三、闪灯加光或减光
1.M形式:以下一切的闪灯运行在M形式下,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形式实用。
2.AUTO形式:要加光则开大光圈,要减光则增加光圈。
3.TTL形式:具备曝光补救的闪灯可以间接调整,要加光则加一格(+1EV)减光则减一格(-1EV)。
4.有预闪的灯,可以测试输入足无余够(AUTO形式)。
因为闪灯收回的光照越远光阴线越弱,所以当被摄物体有前后之分的时刻,前面的补到的光比拟多,前面的补到的光比拟少,会构成前面的白,两边的灰,前面的黑的状况,因此要过度的作加减光的举措。至于要如何判别,只能是靠阅历。当被摄物体周遭环境具备会反光的物体(金属、玻璃、镜子等等),当闪灯补光时会发生反光洁点,此时须要减光来增加反光洁点的亮度,或是采取斜角度拍摄,让灯光折射不形成反光。(AUTO及TTL形式实用)
共页[1] 下一页